《中国农史》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1年,著名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了发刊词。《中国农史》以反映代表我国农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为己任,挖掘、发表了一大批优秀的农史论文,培育、造就了一批年轻学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本室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心关怀和支持下,创刊20年来,共发表论文1200多万字,发展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来,《中国农史》连续三次均被列为历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每期都有文章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刊登文章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列为摘录对象,刊物发行到美、英、荷、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农史》不仅在国内农史界、经济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农业史是农业科学与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与经济科学、地理科学、区域科学、城市科学、资源科学、生态科学等关系十分密切。此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农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读者与作者面相当广阔。目前已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中国农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既重视宏观考察,也重视微观剖析,或提出新问题,或阐发新观点,或披露新材料,力主求新求实。在重视严谨学风的同时,支持相互尊重的学术讨论,提倡各抒己见。刊用文章包括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农业文化史、世界农业史、中外农业文化交流及农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诸多方面,同时也登载有益于农史研究的农业史学新著评论、农业史坛信息、读史札记等。
大家对《中国农史》的关注、鼓励和鞭策,始终是我们办好刊物的重要动力。我们殷切期望中国农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界、学术界以及从事农业建设实际工作、对中国农史研究有兴趣的同仁继续踊跃赐稿,多多撰写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分析入理、文笔流畅的文章,开展学术讨论,活跃学术气氛。
为进一步办好《中国农史》,提高刊物质量,扩大社会效益,同时也为适应本单位科研、教学工作的需要,2000年本刊改进和加强了编委会,补充了编辑部力量。主编叶依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副主编王思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美国农史学会通讯会员,国际农史学会执行委员。编辑部6位编辑均持有或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所学专业有农学、历史学、文献学等,专业结构搭配较为合理。
刚刚跨入的21世纪,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继续关注本刊,热烈欢迎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为把《中国农史》办成生机盎然、鲜花盛开的理想园地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