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叶草回家旧址图片高清_精品伊甸乐园入口2023高清_秘密入口3秒自动进入大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农史 > 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议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农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史学科取得了很大发展.它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的建立为标志,这是我国农史学科开展有组织地研究工作的开端,从此我国有了专业的农史研究机构。尔后,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建立了农史研究组织。这一时期出版了《中国农学史》、《中国农学书录》、《齐民要术今释》、《补农书研究》等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这一大好形势未能继续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科学春天的到来,农史学科又获得了新生。具体的表现是以农业部组织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标志。参加编写这部书的人员涉及到全国13个以上单位、近50名专家,历时8年,完成了近100万字的巨著。这是我国农史界第一次开展全国性的协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史研究工作成果的一次大总结。《史稿》的编写,带动了全国农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农史研究学术著作不断出现,截至1986年,仅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就达90多种。石声汉先生的《农政全书校注》获得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中国农学史》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农牧渔业部1985年科学进步一等奖,缪启愉先生的《齐民要术校注》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外,又创办了《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农业考古》等学术刊物,一个学科拥有这么多学术刊物在学术界还是比较少见的,是农史研究兴旺的标志。农史知识的普及这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中国农业博物馆创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陈列”,在普及农史知识、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的成立


  1987年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的成立。农史学会的成立,将全国的专业农史工作者和业余农史爱好者组织了起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史研究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农史学科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史研究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即确定了农史研究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学会组织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开展的。


  2.活动面向全国,更加有组织.一些大的课题,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史分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等,都是组织全国有关专家进行编写。


  3.在研究内容方面,地区农业史和近代农业史受到了重视。《太湖地区农业史槁》、《西北农牧史》、《绍兴农业发展史略》、《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等著作的出版,便是这个趋势的反映,也是农史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反映。


  4.农史工具书的编写成为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时期人们对资料的收集已跳出只收集文献资料的日子,将范围扩大到文物、图片、论文目录等方面。这方面出版的书籍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中国农业古籍联合目录》、《耕织图选集》、《中国农史历年要录》等。在这期间,还创办了《古今农业》。


  5.业余农史研究爱好者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业余农史爱好者是农史冬天队伍的一个方面军,这些业余农史爱好者,包括在农业科研、生产部门从事除农史以外的各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技术员等。他们的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对农史学科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6.农史研究开始面向世界,改变了已往局限于小范围内封闭式研究的状况,加强了同国际和港、台地区的交流.学会成立后,我们的一些会员先后到日本、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或出席会议、或参加研究、或讲学;学会也组织了国际学术交流会。


  除此之外,学术著作的出版也有很大发展,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l987年到1993年已达60余种,平均一年出版10多种。


学会的主要工作


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成立于1987年9月。它是在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日益深入人心和农史研究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成立的。学会的成立,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农业部领导和有关司局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关怀和支持。

(一) 开展学术活动


  各地农史研究工作者遵照“古为今用”的方针,几年来,努力开拓进取,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会组织了几次学术讨论会。

  1.1988年四月,在北京召开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座谈会。座谈会由刘瑞龙名誉会长、王发武会长主持;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出版社、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单位的教授、专家、领导同志20余人出席。与会者就农业政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农业科技现状、农业生态环境、人口与耕地、农业教育等问题畅谈了意见,提出了建议。


  2.1988年5月,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了农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84人,向大会提交论文60篇。这次会议是刘瑞龙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的,并在会上作了《农史科学为农业现代化报务》的书面发言。提交大会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就农史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服务,对传统农业的批判继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传统农业的改造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3.1990年6月,在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召开了中青年农史研究论文报告会,即农史学会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这次学术会的宗旨是培养、发现中青年农史研究人才,壮大农史研究队伍,出席会议的代表45人,收到论文57篇。经会议聘请的农史专家评议,从中选出优秀论文10篇,给予了奖励。游修龄教授在会上就提交的论文作了综合性发言,对论文进行了全面评价。这次学术会,对于农史研究,特别是对于鼓励中青年从事农史研究,献身农史事业,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1991年8月,农史学会与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在南昌召开了首届中国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及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农史专家、学者约150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 101篇。到会专家、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生物学、农学等不同精度,广泛探讨了人类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对于推动农业考古的开展,扩大农史学会的影响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1992年9月,在陕西杨陵西北农业大学召开了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6人,提交论文34篇。近几年,地区农业史研究引起各地的重视,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这次学术会议就是在此形势下召开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地区农业史的研究,为条件千差万别的不同地区农牧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会上交流了对地区农业史研究的认识,研究地区农业文应遵循的方针,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加了纪念石声汉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活动。


(二)编辑出版工作


  l.努力做好《中国农史》的出版发行工作。《中国农史》是学会的理论阵地、宣传阵地。至今已编辑出版了47期。创刊以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的方针,为农史学界发表研究成果、宣传弘扬祖国优秀的农业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农史》发表的论文,已广为其他报刊采用。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农史》发表论文的采用率,在全国社科类杂志中排第32位,并获中国农科院嘉奖。

  2.为了给会员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现有农业古籍的收藏信息,提高农业古籍的利用率,由学会与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会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图书馆等单位,共同编印了《农业古籍联合目录》。这项工作也为今后筹建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心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3.组织撰写农史专家传略。撰写、出版科技专家传略,是中国科协组织的一项大工程,拟入传专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农业方面,农史专家归入第一卷(即综合卷).经学会部分在京理事慎重研究,首批入传的农史学家为石声汉、万国鼎、王毓瑚、辛树帜四位.经西北农业大学、中国农还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有关同志和学会参加专家传略编委会工作的同志共同努力,首批入传的四位专家的传略已基本定稿,其他专家传略正在继续组编之中。这是农史界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农史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中国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已为社会承认。


学会组织建设


  1.学会成立时有会员283人,几年来去世23人。新吸收会员122人,现有会员382人,学会的会员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的约占70%,这就保证了学会的质量。

  2.由于学会不断壮大,学术活动较为活跃,社会影影日渐扩大、从而为农史学会从中国农学会所属的二级学会晋升为全国性一级学会创造了条件。1993年2月8号,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农史学会为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即国家一级学会,会名由原“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改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并登记注册。这是农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必将激励广大会员更加奋发投身于农史研究领域;也有利于农史研究走向世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3.1993年3月,由农史学会、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发起,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中国分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土壤耕作史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这是农史学会从组织上第一次和国际学术组织建立联系,并将带动农史其他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介休市| 革吉县| 遂昌县| 巴东县| 临夏市| 剑河县| 阳信县| 共和县| 顺义区| 徐闻县|